垓下之战项羽有十万大军,为什么他只带800人突围?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历史记载的汉高帝五年,当时正处于楚汉战争之中,楚国和汉国两国的军队在垓下,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的沱河北岸一带地区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之中,受后人所敬仰的西楚霸王项羽,带领着八百余人,突出重围,此次战争载入史册,被后所人敬仰和研究,本篇文章我们就根据此次战役,对垓下之战中西楚霸王项羽为何要放弃10万楚军,今天只带领着八百精骑突出重围。

▲汉军追击示意图

战争背景

公元前203年由于各地纷争不断,梁地的彭越对楚国军队发起扰乱,并且用兵断了他们的运粮道路。运粮道路被截断之后,楚国的军队无法及时地得到粮食,因此,项羽率领着自己的部下前去阻击彭越一行人之后顺利返回。正在这时,钟离昧被汉国的军队团团围住,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带领着军队赶来,汉军都害怕项羽的威严而由此纷纷逃窜。

好巧不巧,就在这个时候,齐王韩信开始对楚国的军队发起了进攻也由此即使是项羽,也感到了一丝不安与胆怯。经过两名英雄豪杰的征战,双方决定签下协议,按照当时战国时期为国所修建的一所叫做鸿沟的运河为界限,双方由此划分天下,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和议。同年九月,项羽带领着楚国军队,向南方绕远路奔着固林的方向,迂回向出国境地缓缓地撤军,同一时刻刘邦也想要向西撤军返回。

▲垓下之战

可就在这时,正当刘邦和不加盘算着该如何撤军向西返回关键时刻,张良和陈平两人却建议刘邦我应该趁此机会撕毁鸿沟和议,这个时候的楚国军队,因为长久对峙,再加上正是向东撤军返回孤独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整个军队更是疲惫并且警惕性更低,而且放松军心也相对散漫,这不正是一个从背后发起偷袭的天赐良机吗,张良和陈平两个人都觉得汉朝有大半个天下,并且各个诸侯都附属于汉朝,此时楚国的军队已经把粮食都吃光了,这是天要让楚国灭亡。既然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一举出兵灭了楚国。

刘邦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采纳两个人的建议。于是违背契约,当场撕毁鸿沟和议。本着楚国军队撤退的方向,发起了战略性的追击征讨,汉朝大军一路奔袭,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夏南的时候,刘邦派人通知韩信和彭越,希望双方能够一同南下,一起共同围剿楚国军队,但等到刘邦到达的时候,却发现韩信和彭越两个人并没有按照当初约定的那个样子派兵和他一起围剿项羽。

▲垓下之战

由于寡不敌众,士兵作战能力也没有项羽的军队那么厉害,于是在固陵被项羽一举打败。刘邦无奈的慌忙撤退,从固陵惨败撤军进入陈下,并且害怕项羽乘胜追击,于是在当地筑起了高高的壁垒,坚守城池拒不迎战,但是楚国军队骁勇善战,士气居高不下,又一次联合围攻了刘邦驻守的城池。

溃败的刘邦只能坚守着陈下这个壁垒,在城池里,刘邦询问张良,本来应该如约而至的韩信和彭越都没有按照约定派兵过来,我们现在坚守不出也不是办法,项羽在外面重兵把守,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一想,给出了一个妙计,张良表示韩信和彭越之所以没有如约而至,是因为就算他们两个和你一起三方联合围剿楚国军队,并且击败了项羽,他们也无法得到任何好处,如果君王能和他们共分天下,那么可以立一份协议,划分陈下以东一直到海位置都给韩信,睢阳以北一直到谷城地盘全部给彭越。让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封地对楚国进行围剿,自己为自己的地盘而战,这样楚国的军队不就轻易可以击败了吗。

刘邦思来想去,觉得的确是这个样子,因此立刻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刘邦派人通知齐王韩信,表示自己可以将陈以东的位置直到大海的所有领土都让给齐王韩信。同时也派人通知了彭月表示自己可以将睢阳以北一直到谷城地界全都分给他。于是刘邦就这样用自己的封地作为条件换取韩信和彭越二人的军队。

▲军队

他们两个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兴奋地挥师南下。由此同时更是命令刘贾率领军队,并且联合英布的军队,纷纷从淮地向北而上。由此总共五路军队共同向着项羽发动最终的围剿,由此历史著名的垓下之战随即爆发。

汉军攻楚

在西楚霸王项羽带领自己的军队,围攻刘邦同时,韩信和彭越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正向着他们奔来,一同支援刘邦,在再联合南方的军队,一共五路军队共同围剿。公元前202年,灌婴率领部下对彭城进行进攻并攻占,与此同时一路杀敌,一路攻陷屡战屡胜,一举攻下了楚地许多的地盘。

曾经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大将英布也及时的排兵遣将,其军队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九江地区,以各种手段引诱并且降服了守军大将,也就是当初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在降服之后,与当地军队合兵一处,一同联合向北进军,攻下了城父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涡阳东部。刘邦看着他们屡战屡胜的消息,也发兵从固陵向东进军,五路大军,捷报连连。形势对楚国极其不利项羽也因此节节败退,无奈向东南方向撤军。

同年的十一月,项羽,由于寡不敌众,接连撤退,一直退到了垓下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灵璧东南部。在当地筑起了高高的营垒,整顿好了自己的部队,养兵以恢复军力。在这个时候,楚国的军队依旧有十万余人。与此同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由北向南与刘邦汇合,并且英布的军队也由南向北与刘邦等人合兵一处,并且商讨,在垓下对撤退的十万楚军,进行最后的围剿。

▲垓下之战

最终汉军以韩信率领的30万大军作为主力向项羽发动最后的集结进攻,同时孔将军与费将军作为左右翼对主力进行支援,刘邦在后方指挥大军,大军身后便是庞大的预备军团,等待着最后的攻击。韩信率领者大军直奔项羽而去,在项羽的奋力抵抗之下,韩信发现资金已经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开始先后撤离,左右将军同时向前推进掩护韩信撤退的同时,对项羽进行的更有利的攻击。楚国军队也因此受到了重创,韩信的军队,趁此机会向前奋力行军,项羽的楚军溃败,败于垓下地区。

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溃败之后当晚,汉军在他们周围夜间高歌,高唱楚国歌曲,楚国军队,自项羽以下都认为汉朝已经得到了楚国的所有地盘。于是士气就此溃散,很多士兵连夜悄悄地离开了军营,就连项羽自己的叔父等人,也都悄悄的离开了他,再加上僵持之际,汉军不断的进攻,左右军队不断的拦截,就连项羽自己也觉得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连夜带着八百精骑突出了重重包围。

▲垓下之战

天亮之后,汉军知道了项羽已经突围,于是派遣了五千骑兵奋力追击,在层层围剿之后项羽最终还是度过了淮水。但跟随他的人只剩百余骑了,一直到了阴陵,也就是如今安徽定远西北部。他们在那里因为迷路耽搁了很长的时间,史书记载,他们被韩军追击到东城,也就是现在安徽定远东南部,项羽手下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带领着这仅剩的二十八名骑兵,面对汉军的追杀,在军队中来回冲阵,以命相搏,殊死抵抗。又一次杀开了一条血路,向南方疾行而去,一直冲到了乌江,也就是如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项羽站在江边,看着滚滚长江水,深感自己由数万雄师溃败至今惨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命令随行的骑兵都下马,拔出自己的短刃,与汉军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杀,项羽在最后一战以一敌百,一个人就击杀了数百名汉军,自己从上至下被捅伤了数十余处。最后仰天长啸,向天发怨,并不是自己领导无能,而是天要亡自己,于是含泪自刎归天,年仅31岁。

项羽死后,汉军没有留活口,将剩余的八万楚军全部击杀,楚国地界也因此都归汉所有。但只有项羽原来封地的鲁国人迟迟不肯投降,因为曾经楚怀王封项羽作为鲁公,之后又被当地人尊称为鲁王,受人尊敬,受人爱戴,之后,刘邦将项羽的收集展示给鲁国人看,如果人看后才纷纷投降由此,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对八百精骑的分析

我想很多人都会对项羽最终的决定很是不理解,明明手上至少还有四万军队,如果天明集结部队的话,也会有八万之重。为什么不多带点杀出重围呢,这样胜率不是更高吗?机会不是更大吗?我想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也不难思考。

首先肯定在于,这八百精骑和其他部队的不同。这八百个骑兵是追随项羽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项羽最信任的人,在危难关头,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舍弃自己,离自己而去。这也是他唯一信任的一批部下了,同时相对应的,他们或许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批愿意同自己去赴死的人。刘邦和其他一共五路军队,采取连环作战包围策略。项羽的军队也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是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并且粮食储备也不足,几经耗尽,如果带着大部队冲杀,一方面会很不方便,另一方面,补给也会出现问题,而且军队溃散,军心不一,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强,因此只有挑选最精锐的人跟随自己,才是最有可能胜利的。

▲垓下之战

其次项羽本来就兵力不多,在韩信与左右将军的数十万兵力压迫下,就算集结所有部队也难以抵抗节节败退。因此集结所有部队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对方的围剿,当晚在身边的兵力也只有四万多。要想正面突破也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小股的精锐部队才有可能在重重的包围下突破出去,谋求新的出路。再加上由于四面楚歌,逃走的士兵也越来越多,军心溃散,项羽所能指挥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也就只有这八百名精锐愿意与他赴汤蹈火。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部队失败了。但是溃散的小部队却能逃亡,这就说明,小股力量的突围是有效可行的,而大股力量的强行正面迎击突围却会受到层层打击,因此,如果集结小部队在夜间进行快速突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可行的方法,而且溃散的军队那么多,在众多军队为项羽的军队打掩护的情况下,项羽逃脱的概率大大增加。

作为后世的读者,看着前人的征伐历史,不禁感叹,那些历史伟人的英勇事迹,和面对生死不畏惧英雄豪杰,生死与共的侠义情感,不管哪一点,都足以让后人所敬畏,在人和人之间的对比之下,我们也不难发现,项羽虽然英勇,但确实不受时机的眷顾。所有的机会,更多的都趋向于刘邦,而并不眷顾西楚霸王项羽,这也是令后人所惋惜的地方。

举报 分享 2022-04-05 05:51:21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