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最危险的官职,其实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当然,因为丞相的权力太大了,所以汉朝时期,丞相一度被废弃了。公元208年,曹操恢复了丞相这一官职。但是,等到曹丕建立曹魏后,又废弃了这个官职。而就蜀汉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丞相这一官职,同样是长期空缺的。不过,对于孙权建立的东吴,历史上却有12位丞相。并且,对于东吴来说,最危险的官职,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一、孙邵
东汉末年,因为中原地区爆发了战乱,所以孙邵来到江东,并辅佐孙权。公元221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向曹丕俯首称臣,被册封为吴王。在此基础上,孙权建立了吴国,并任命孙邵为丞相。不过,尽管是第一位丞相,但是,孙邵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公元225年,孙邵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孙邵毕竟获得了善终的结局。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后期的丞相,则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
二、顾雍
在孙权的战略体系中,江东本地士族成了最重要的一环,“吴中四姓”就是孙权重点发展的对象。陆氏的代表是陆逊这一家族,朱氏的代表是朱治、朱桓这两大家族,顾氏的代表是顾雍这一家族,张氏的代表是张温这一家族。由此,对于顾雍来说,之所以能成为东吴第二位丞相,自然和背后的世家大族存在直接的关系。
按照介绍,顾雍曾担任了尚书令等官职。公元225年,顾雍被册封为丞相。公元243年,顾雍去世,终年76岁。由此,顾雍的丞相任期长达19年,这在三国时期,自然是比较少见的情况。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任期,始于公元221年,结束于公元234年,约为14年。现在,顾雍的丞相任期,已经明显超过诸葛亮了。当然,顾雍的成就和能力,显然无法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三、陆逊
在东吴的12位丞相中,陆逊不仅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能力和功绩上,陆逊也是鹤立鸡群的。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和曹操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趁着这一机会,陆逊跟随吕蒙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所以发动了夷陵之战。公元222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从而巩固了东吴对于荆州的占据。
在此之后,陆逊又多次抵挡了曹魏大军的进攻。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后,将陆逊晋升为上大将军。公元244年,陆逊被册封为丞相。但是,一年后,因为遭到了孙权的责备,陆逊发病去世,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凄凉的。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出孙权平衡江东本地士族的态度。
四、步骘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步骘被册封为骠骑将军。公元246年,步骘担任丞相这一官职。公元247年,步骘去世。
五、朱据
朱据是孙权的女婿,赤乌九年(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二宫之争,他拥护太子孙和,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中书令孙弘伪造诏书赐死,时年五十七岁。尽管是孙权的女婿,但是,朱据依然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
六、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和叔父诸葛亮一样,诸葛恪也担任了丞相这一官职。并且,孙权去世的时候,还让诸葛恪等人辅佐孙亮即位。在此期间,诸葛恪率军抗击魏国,在东兴之战中取得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残暴不仁。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孙亮,将诸葛恪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此外,诸葛恪长子为诸葛绰,是骑都尉,先前因与鲁王串通获罪,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为长水校尉;幼子诸葛建,为步兵校尉,听说诸葛恪被杀,车载其母而逃。孙峻派人于白都追杀了诸葛竦,诸葛建欲北投魏国,行数千里后,被追兵所抓。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
七、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的孙子,散骑侍郎孙恭的儿子。孙权去世的时候,孙峻也是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孙峻诛杀了诸葛恪,从而获得了丞相这一官职。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孙綝被杀后,孙峻、孙綝兄弟被吴景帝孙休下诏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綝。
八、孙綝
太平元年(256年),孙綝升任侍中、武卫将军。孙綝是孙峻的弟弟,公元256年,孙峻去世后,孙綝执掌大权。掌权以后,孙綝诛杀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升任大将军,册封永宁县侯。嗜好杀戮,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累迁丞相、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孙綝遭到皇帝孙休捕杀,时年二十八岁。
九、濮阳兴
濮阳兴是孙休时期的大臣,并获得了丞相这一官职。不过,公元264年,孙休去世后,濮阳兴却违背孙休的遗愿,改立孙皓为皇帝。当然,孙皓并没有感激濮阳兴,反而派人杀害了他。
十、陆凯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陈毖,拜偏将军、巴丘督,册封都乡侯。迁武昌右部督,随军进入寿春。后拜荡魏将军,加号绥远将军。
吴景帝孙休继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即位,迁任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又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宝鼎元年(266年),陆凯被册封为左丞相。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建衡元年(269年),陆凯去世,时年七十二。
十一、万彧
孙皓即位后,万彧被册封为右丞相。因为孙皓残暴不仁,万彧多次直言不讳,所以引起了前者的不满。公元273年,万彧被逼自尽。
十二、张悌
最后,张悌出自荆州之地,公元279年,张悌被孙皓册封为丞相。不久之后,西晋派遣20万大军进攻东吴。虽然实力悬殊,张悌还是亲自率军迎敌。公元280年,张悌宁死不降,所以被西晋大军击杀。由此,对于东吴的12位丞相,超过一半的人都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这说明孙权去世后,东吴长期陷入到内乱中,从而波及到了百官之首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