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竟被当成兵书看,大明王朝的覆灭,和《三国演义》有关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
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
1.“尊刘抑曹”的历史由来
其实,《三国演义》真正的学名叫做《三国志演义》,顾名思义,这小说就是对史书《三国志》的文学化演说加改写。
作者陈寿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我们知道,历史一般都是胜利者撰写前朝历史,历史的逻辑就是成王败寇,别说尊刘抑曹了,在正统史家的眼里,蜀汉不过是那大西南边角上的蛮夷之地,顶多就是个打酱油的,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正统?
所以,在《三国志》里,没有尊刘抑曹这回事儿!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写了部史书,叫《通鉴纲目》,公然改《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为蜀汉纪年,明确以蜀汉为尊。
朱熹是复兴儒家的大学者,以倡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己任,在他的理念当中,道德传统比成败重要。
所以,曹操这种不择手段、违反仁爱礼义的奸雄,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唯有刘备仁德大义的人,才是朱熹认为后人应该记得,值得历史记上一笔的人物。
又因为一个不可克服的物理条件,朱熹成了这场正宗之争的胜出者。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著作为考试大纲,他的史观就这么一代代传遍中华大地,时日一久,蜀汉的地位就越来越高。
再加上,民间传说野史杂记一边倒地倾向刘备,罗贯中在采集三国故事素材的时候,不可能不受这些史料影响,最终,他在书中选择“尊刘抑曹”,也在情理之中。
2.“尊刘抑曹”背后的核心价值导向
《三国演义》一书之所以要“尊刘贬曹”,除了是综合各家意见的结果,还因为他考量了曹操和刘备的行事与为人。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内消灭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乌桓匈奴的一代枭雄,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更是修水利、兴屯田,大幅度提升了中原大地的经济发展。为西晋能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天下面打下的坚实基础。
再说曹操个人的软实力。不仅精通兵法、尊贤惜才,而且文采斐然,《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虽然文韬武略、文治武功,但他的道德缺陷、人品问题,也是实实在在格外突出。举一例,来自三国志中。
汉献帝有位伏皇后,因为对曹操跋扈专权心怀不满,就写了封信跟自己老爸吐槽,说这曹操多么过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我们夫妻俩都恨死他了。
结果呢?这封信竟然被曹操发现,宫廷内外立刻刮起一场腥风血雨。堂堂一国皇后、当朝国母,连同整个伏氏家族,以及伏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被曹操悉数斩杀,就一封私人家书,竟牵连致死数百人。
曹操生性多疑,残暴无道,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这些都是尊刘抑曹的现实根据。
我们再来看真实的历史记载《三国志》里怎么写的刘备。
《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知人待士,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意思是他很有点像汉高祖刘邦。
举个例子,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欲取荆州,这荆州之主刘表,好巧不巧在这档口病逝了,其子刘琮不争气,就想向曹操投降。
当时,刘备的兵马正驻扎在樊城这地方,听闻曹军将至,便率众撤离,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打刘琮,拿下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按说吧,这是天赐的良机,可刘备做了没有呢?
没有。为了顾及着和刘表的那点同宗之情,顾及着刘表在世时,待他不薄的一点恩情。
哪怕刘表生前曾有意把荆州托付给他,哪怕这时候的刘皇叔已人到中年却寸土未有,他都没有趁人之危。
他不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吗?他不想拥有地盘建功立业吗?统统都不是,他其实想,可是对他来说,同宗血脉、旧人恩情,是原则底线,不得践踏。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原则大于一切的人。
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吸粉无数。他还让荆州百姓看到了什么叫仁义,什么叫道德,他们拥戴刘备,信任刘备,哪怕背井离乡、哪怕拖家带口,都跟定了他。
于是,刘皇叔就带着他那仅剩的一点兵力,带着这十余万老百姓,撤退江陵。可这人一多,那就走得慢呀!有部下就劝刘备保江陵才是紧要任务,应撇下他们成大事。可刘备还是不忍心。
所以,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罗贯中要选择尊刘抑曹?那是因为,曹操的所作所为代表着一种当权者的傲慢和残暴,而刘备的行事风格却体现了万千百姓永远向往的仁政理想。
一句话,罗贯中选择尊刘,尊的并非是他的皇室正统,而是他身上那股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是他对百姓的那一份不忍和恩慈。
3.巨大文化魅力:“努尔哈赤们”的兵书
《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明朝建立后,罗贯中也就把这书写完了,可以这么说,《三国演义》和大明朝是同龄人,生命起点一样,但是,直到大明朝跌跌撞撞走了276个年头,最后灭亡,三国演义还活得一派容光焕发,活了个永垂不朽。
所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千秋万代的宏图霸业,能够永垂不朽的只有思想与文化。
一个大明王朝,能比得过一部三国演义?我看不见得。您知道朱元璋的大明怎么完蛋的?这里面啊,可能还有《三国演义》一点事儿,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大明可能不会完蛋得那么彻底。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干翻明朝的八旗子弟们,就是一个个拿着《三国演义》当兵书用的。
话说明朝末年,大明最大的敌人,是山海关外的女真人。这会儿他们已经叫作满清了。当时的满清,部落气息还很浓,和大明朝比,社会制度十分落后,甚至可以说,还算不算完整。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满清过去是游牧渔猎为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培养体系。所以只能向汉人学习。
看来看去,努尔哈赤他们,既没选择庞涓孙膑诸葛亮,也没选孙武韩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罗贯中,一个闹革命闹失败了的书生。
不怪别的,只怪罗贯中的书是当时第一网红书,从关内火到了关外,可能孙子兵法输给三国演义,主要是没它好看。
于是,努尔哈赤等领导人,人手一部《三国演义》,就当兵书使,当成军事教科书,专门学习带兵打仗,专门打明朝。
后来,有一个叫王嵩儒的人,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了一本叫《掌故零拾》的书。其中一个故事,就说到了《三国演义》被当成兵书的事儿:
“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
学来学去,努尔哈赤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最厉害的人,那就是关二爷关羽。崇拜关羽崇拜到什么程度呢?崇拜到要给他追授官职,要给他编造各种传说,甚至最后干脆要给他建个庙,给他供起来。
这事儿对于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来说,就更加荒唐了。他一个山西人,在家里写书写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火到东北去了呢?
而且当时的东北还是敌国,而且还被当时东北的一把手钦点成了敌军总指挥,而且敌国全国上下,还看自己写的书看得和真的似的,从里面学带兵打仗,打得还是自己家。
满清全军上下还真跟着罗贯中,从《三国演义》里把带兵打仗这点事儿学会了,而且学以致用,真的打赢了,没用几代人,就一举消灭了明朝。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