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何不敢一试?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从上图可以看出,魏延的从汉中出发,经子午线,直逼长安,确实是奇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魏略》的内容交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三国志》说的是一万),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按魏延的设想,他将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

如果真能如此,那就是关上了关中的大门,实施关门打狗。

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呢?

史书没有明确交代,大多数认为,诸葛亮因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所以没有采纳!

对于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诸葛亮北伐就是历史上最大胆的冒险行为。

诸葛亮自己公开说过,北伐,会导致蜀汉灭亡;不北伐,蜀汉也会灭亡。与其这样,不如北伐。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设想毕其功于一役。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冒险计划,以求一逞呢?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计划,是因为其计划过于冒险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什么原因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的计划是诸葛亮对魏延不放心。

这种不放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一旦魏延计划成功,诸葛亮将无法面对魏延、无法面对整个蜀汉军民。

第二,诸葛亮担心一旦失败,魏延借机逃窜北方,投靠曹魏。

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

这样说的依据很多,山野老人简单从三个方面说说理由:

一,诸葛亮掌权后,立即将魏延调离汉中。

魏延是刘备最信任的大臣。

刘备占领汉中后,让魏延驻守汉中。

刘备这一安排,让蜀汉所有官员大跌眼镜。

蜀汉所有官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刘备会让魏延驻守汉中。

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

刘备驾崩,诸葛亮掌权,就将魏延调离了汉中。

诸葛亮为什么要将魏延调离汉中呢?

公开的说法是诸葛亮北伐需要魏延这样的北伐积极分子,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个不能公开的理由,就是将魏延置于自己的眼鼻子底下,监控起来。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带上魏延。

为了安抚魏延,诸葛亮不惜重赏魏延,不惜对魏延加官晋爵。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改任魏延为都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因魏延打败郭淮,升任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魏延不管升多大的官,诸葛亮都将魏延控制在自己手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有的人都认为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魏延,可是诸葛亮却将魏延放在自己身边,就是不让魏延前去街亭防守。

街亭处于曹魏边境线上,要是让魏延前去街亭防守,在诸葛亮看来,是给魏延一次投奔曹魏的机会。

二,诸葛亮安排长史杨仪监视魏延。

杨仪是诸葛亮的长史,诸葛亮深知杨仪的才干,也十分爱惜杨仪的才干。

然而杨仪的人品不咋地。

杨仪最早是关羽的功曹。

关羽派杨仪前去益州向刘备汇报工作,杨仪却借机会接近刘备,最后留在了刘备身边。

杨仪后来做了尚书,却与他的上司尚书令刘巴闹别扭,由此惹恼了刘备,刘备贬了杨仪的官。

诸葛亮将这样一个人品不咋地的杨仪安排在魏延身边,让魏延十分不自在。

杨仪与魏延一起议事的时候,时常发生纠纷,以致让魏延十分愤怒。

诸葛亮也深知杨仪与魏延不和,但是就是没有考虑如何调节这两人之间的关系,或将杨仪调离魏延身边。

诸葛亮不将杨仪与魏延分开的理由是要重用杨仪的才干,要依靠魏延的骁勇,说穿了就是利用杨仪监视魏延。

三,诸葛亮临死之前抛弃了魏延。

诸葛亮对魏延早有戒备,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表面看还是十分重视魏延。

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利用魏延北伐的积极性;二是魏延的骁勇没有人能取代;三是诸葛亮以为自己活着的时候有能力管控好魏延。

诸葛亮所担心的事情是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降服魏延,所以,诸葛亮在临终的时候就无情地抛弃了魏延。

诸葛亮临终之前,找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秘密交代后事。

诸葛亮对他们三人说:“我死后立即撤军,让魏延殿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大军便自行出发。”

按照官职来讲,魏延是前军师,交代后事不让魏延参加,这就是阴谋。

再者,诸葛亮明确无误地告诫杨仪、费祎、姜维等三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出发。这就是明确告诫这三人,魏延已经排除在外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是因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实质上是担心魏延借此机会投奔曹魏。

举报 分享 2022-03-16 10:16:0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