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的曹操并非汉贼,曹操死前还惦记皇帝,实属不错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闭合!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曹操和孙权、刘备三分天下,各自占领一方势力。在那个年代里,谁也没有真正的独霸一方过。曹操本人一直都有统治的天下的势力,但是始终都没有成功过。在后世的评级中,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被说成是汉贼,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大有可究。
汉朝经历了400年之后,终于走到了他的尽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很强大的一个王朝,但是王朝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个朝代都会有他的鼎盛时期和衰变时期,这是历史规律,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那么都说曹操是一个汉贼,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都觉得曹操架空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掌管朝政,还进位为魏王,赐九锡,出入用天子仪仗。可以说出了名号不是皇帝之外,其他的都达到了皇帝的标准。那么曹操真的只是一个汉贼那么简单吗?或许大家习惯了尊刘贬曹的传统,只要看到曹操,就认定他是一个大奸臣,
曹丞相一直都在想着一个问题:明明自己也想做皇帝,也完全有能力去做皇帝这个职位,但是,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自己的期待和现实所发生的事情之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自己也明白这期间有着太长太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他不仅找不到现成的这条路在哪儿,路上还处处是坑,水深湍急,连石头都没法摸。于是还是需要回头借鉴,参考一下前人的方式和过程是怎么进展的,也就是王莽是怎么做的。
回到最初疑问的地方,曹操被后人说成是汉贼,换个说法就是曹操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要篡位的。王莽在他起义之后,很多事情都做的多余欠缺。对于这些东西,曹操借鉴的时候,自然是要抛弃的。然后,曹操又把王莽的案例中不能借鉴的部分做了剔除。王莽之前有一个封安汉公,称“假皇帝”。这些曹操也是知道这些是不能学的,要是学了,就是在明白者说自己要做王莽第二了。此时的王莽的名声败坏的一塌涂地,若是这是走了他的后路,他曹操肯定会被后世给骂死的。考虑之下,曹操以一种相对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进位之旅。
曹操自己不修品德,说明他不被没用的规矩束缚。面对治理天下的局面,他没有门第之见,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求贤令不是说着玩的,那些被选拔出来的平民子弟,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忠心无比。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对之后各朝代都有好的影响。当时战火频发,百姓很难在一个地方安心种植粮食。土地荒废的局面比比可见,为了改善这个现象,曹操积极修建水利设施,完善流民的户籍,承诺种田地可以得粮食作为奖励。很多想好好过日子的老百姓,都受到他政策的吸引,来到曹魏的地盘。
曹操为天下百姓做的实事其实非常多,不论是农业,还是文学方面,都能数出来一二三四件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他面对蜀国、吴国时一些刁钻的行为,而无视他做实务的成就。为什么魏国是三国中最后的胜利者,是因为另外两个国家自己不行了吗?三国相争,如此激烈,胜出者必定有过人之处。曹操虽然被骂做汉贼,但他并没有做贼寇之事。
曹操在他晚年时说的一句话很具代表性,假如当时没有他的话,世界上不知道多出几个皇帝和大王了。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不那么舒服,但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当时汉室王朝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各路诸侯都不听调遣,就凭刘协一个落魄皇帝的身份,能不能在乱世中活下来还说不准,曹操几十年如一日尊敬他并给予他足够的权力,甚至在死后还惦记刘协,可以说非常够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