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人与望火楼,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部历史的发展史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人们,因为条件不如现代的我们,有许多东西都不完善,一切的服务都偏向于人力,不像如今有许多的电子设备,让我们生活便利,因此延伸出如今已经消失的职业,其中之一便是打更人。
那么打更人这个职业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打更人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如今我们在影视剧上,都能经常见到,口头禅便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但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也就仅此而已,不知小编说的对不对。
但是打更人的意义并非仅此而已,打更人在古代也叫更夫,不仅是因为一句小心火烛,用来警示百姓们要小心防火。因为古代环境缺少钟表,对时间观念较为模糊,一般只能通过观察天色,来判断时间段,且古代环境里,不是大户人家几乎没有娱乐的,所以打更人更多的是服务平民百姓,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时间了。
而打更人的其他作业,便与打更人的起源有关,但有关打更人的起源非常模糊,遍观史料在西周的《周礼》上,有过零星记载,因此它的大致起源,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少数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愚民,敬畏鬼神之说,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总会自己吓自己,所以打更人在古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
相当打更人必须身强体壮,且嗓门要大,说话要中气十足,人们认为这样能呵退鬼神,驱除邪魅之能,这也是打更人最开始的职能,就算过去了几百年,因为还有需求,就一直保存下来。
到了汉朝时期,社会制度更完善,人们安居乐业,人口逐渐增多。人口密集了,人们聚在一起生活,生火的需求也随之大增,而古代人们的房屋,多以木质结构,就算有砖墙也掺杂着木料,在夏秋季节天干物燥,很容易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扑灭,很可能把整座城都烧光,这个损失就很大,因此打更人又多了一项职能。
政府除了让打更人,多肩负一项职能外,还在城镇中修建望火楼,且这一项建筑,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停用,望火楼的建构出于李诫的《营造法式》,一般高约十米,也就是如今四五层楼的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观察大半个内城建筑,可以起到迅速救活的作用,最顶上一层还有钟,可以鸣钟示警。
所以除了打更人,在夜间巡查,望火楼上有专门设有放哨的人,且楼里面也有专人待命,如果发生火灾,除了打更人来通知,放哨的人发现便会敲响警钟,然后按照"一东二南三西四北"敲出节奏,来指出火灾的方向。当然,因为地域的不同,表达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才会看见,打更人身上一点灭火装备都没,其实灭火有专门的组织,并且望火楼中有许多,灭火的设备,比如皮袋、溅筒灭火器,其中的溅筒灭火较为先进,与如今的灭火器原理有关,也就是古代版的高压水枪。
清朝时期,随着时间流逝技术的进步,还发明出类似消防车的“水龙车”,所以古代火灾的减少,与他们有很大的关联。也许在你们看来只是打更人到望火楼,只是一个故事,但在小编看来,这是一部历史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