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要嫁人?看完你也许不信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上提倡晚婚晚育,很多人会在完成学业后才选择结婚,还有的更迟,他们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事业上,等事业有有成后才会结婚。我想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运的,我们在结婚前有很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自己历练的更加成熟后,才去走进婚姻的殿堂,更好的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不过在古代就不是这样的了,很多人在十几岁就结婚了,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会嫁人,而此时她们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为什么她们要这么早的结婚呢?下面就给大家分析分析,说完你别不相信。

其实在商周的时候,国家就有法律规定男孩和女孩的结婚的年龄了,男子一般是在二十岁,虽然比我们现在规定的要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女孩子就有点早了,她们是在十五岁左右,比我们现在要早很多。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女孩子结婚的法定年龄又提前到了十四岁,但这还不是最早的,北周武帝时期,国家下了诏书,让全国的女子年纪到了十二岁就必须结婚,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十二岁身体还没有完全长成,而且思想还是天真烂漫的时候,这么早就结婚,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伤害。

虽然上述的政策是国家规定的,但是也不是强制性的,到了汉朝初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开始让老百姓严格执行。这个法令是让老百姓家中的女子,必须在十五岁之前就要出嫁,如果嫁不出去,就必须交五倍的税给国家,对于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来说,生活是很艰难的,就靠着种地的一点收入生活,这么高的税根本交不起的,面对这样的政策,老百姓只有把闺女早早的嫁出去,才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这些女子还没有享受美好的豆蔻年华,就已经嫁为人妇,开始过为了家庭日夜操劳的生活。

本来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不久却成了一群孩子的母亲,这么大的转变很多时候,她们是不适应的,但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虽然她们有很大的思想压力,但也只能是逼着自己迅速成熟了。既然过早的结婚对女孩子来说坏处极大,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实行这样的政策呢?其实也是被逼无奈的,在古代人口是很少的,尤其是发生过战争后,人口数量迅速的减少,而国家为了让经济迅速的恢复,必须依靠人口,所以就会施行这样的政策,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女子要十三四岁就要出嫁的原因。

举报 分享 2022-02-24 09:14:3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