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赵奢经典一战,廉颇都不敢打的仗,他为什么能赢?
当初秦国讨伐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的阏与。这时候赵王则是分别找见了廉颇和乐乘,问他们能不能派兵去救援。这时候两人都说道路又远而且狭窄艰险,怕是没有办法救援。于是赵王则是询问赵奢,赵奢却说道路虽然又远又狭窄,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便让赵奢带兵去救援阏与,而赵奢在带兵离开了邯郸三十里的时候,就突然不走了,并且传下了命令,有人敢说救援阏与的,那就按照军法斩首。这时候秦国军队每一天都在操练,声势非常的浩大。
此时赵军中有一个人请求赵奢救援武安,赵奢却直接把他给军法处置了,从那之后赵奢驻扎了十八天,还是一动不动。这时候秦军派人来打探消息,赵奢知道他是间谍,于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并且放他走了,没有任何要出动的意思。这时候秦军则是认为赵国军队怕了,阏与也不会是赵国的。谁知道秦国的间谍一走,赵奢就下令三军出动,并且卷起铠甲急行军上阵。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阏与城,但是赵奢没有直接去阏与城下,而是距离五十里地的时候停了下来。这时候秦军听说赵军来了,连忙出兵反扑。谁知道赵奢已经占据了北山,并且纵兵出击,一下就击败了秦军,而阏与之围也被解除。
阏与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之中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更是兵法教科书式的存在,可以对应很多兵法经典。当时廉颇和乐乘都是名将,但是他们都认为救援不了,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秦军已经占据了武安和阏与,形成了掎角之势,所以就等着赵军前来,到时候以逸待劳逐个击破。而且赵军在半路狭窄的时候进行埋伏,那么赵军就完蛋了。必经道路狭窄也就意味着军队不能同时到达,只能够一条行军。兵法的第一原则就是先胜后战,只有在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去开战。
明明知道不能去救援还去做,那是错误的选择,所以不如不救援。直接放弃,然后以此防止后面出现危机。赵奢之所以能够在这场战争当中胜利,是因为创造了一个赌局,也就是兵者,诡道也。他利用的就是能而示之不能,远而示之近。在距离邯郸只有三十里地的时候,赵奢就开始扎营不懂,相当于就是没离开都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秦军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没有想法去救援,这一点秦军也很清楚。作为双方的将领,都是知道阏与之战的难度的,所以秦军也认为赵奢的行为符合常理。当然秦军也不是傻子,所以还是派了间谍去查探军情,赵奢则是将计就计,直接表达了自己不会去救援的态度。这样一来秦军就认为自己高枕无忧了,更是不会去加以防备了。实际上这也是赵奢的一个招数,那就是给秦军心理暗示,那就是赵军不会出现在你们的面前,更不可能会去救援阏与城。
谁知道间谍刚刚离开,秦军刚松懈的时候,赵军距离阏与城就只有五十里地了。那么为什么赵奢不去直接进攻而是要留一段距离呢?这就是为了以逸待劳。赵奢之所以能在一天时间内赶到阏与城下,实际上是因为急行军的原因。而且装备都脱了下来,那么这是兵家大忌,那就是用疲兵去打秦军。赵奢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故意留下了一段距离让秦军跑一跑,这样双方劣势就差不多了,而且赵军也有时间来准备战斗。同时赵奢占领了北山,这也是为了转换地形的优劣势,以居高之地对战下面的部队,这就是先处战地而待敌者,战场我已经选择好了,就等敌人来了。
这是一次巧妙的转换,之所以前面秦军一直都信誓旦旦,就是因为他们在阏与和武安,这两个必胜之地,等待着赵军过来。所以什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在哪里埋伏在哪里开战都由他们决定。而这一次赵奢则是自己来挑选战场,让秦军不知道情况,没有任何的准备。所以说赵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总能让对方预料不到。秦军原本认为赵军不可能来,结果来了,所以才会气急败坏。而秦军以为赵军会打到城下,结果赵军又没来,而是摆起了阵型。实际上秦军只要坚守不出,然后封死赵军补给线就必胜无疑。但是秦军偏偏被怒而挠之了,最后也吃下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