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水浒传》里王进去投奔的“老种经略相公”,鲁达的领导“小种经略相公”,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是一对亲兄弟:种师道、种师中。他们都是大将。
还有后来的“中兴名将”,多半在靖康之前已经是军伍中人,只不过有的地位高一些,有的地位低一点,有的还够不到“大将”的地位。
事实上,“靖康之变”之前有过两次东京保卫战。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时候,宋徽宗急急忙忙禅位给了儿子,自己就匆匆南逃了。
虽然老皇帝跑了,小皇帝刚上台,但是国家还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甚至是主动自发的保卫体系的。各地进京的勤王军不少,其中也不乏名将,在李纲的统筹之下,形成有效的防护。所以,第一次东京保卫战,金兵围城不久,得到了一定好处,就撤兵了。
但是,再好的神队友,也架不住猪领导啊。解围之后,宋钦宗就让勤王军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还解除了李纲的职务——李纲只是代表,事实是主战派全都受到了排挤,被剥夺了实权。
所以到第二次东京保卫战的时候,各地勤王军来不及赶到,金军已经把东京团团围住,内外隔绝。这时候宋钦宗想调兵,但连调兵的圣旨都送不出去了。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除了少量正规军(其中还有反水投降金国的)之外,基本是靠东京市民自发组织的抵抗。其中固然有耍把把式卖艺的好汉,也有艳帜高张的名妓、年过花甲的名医、慷慨激昂的名儒。这些人的集合,充分证明了市民阶层的爱国心,但是战斗力?说说是可以的。
再加上皇帝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一会儿建设性、一会儿破坏性的政策指挥与决策判断,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