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死亦何恨之小关之战:汉将英雄虎胆,只要他在,高欢必讲汉语

537年,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在黄河上建造3座浮桥,按下一统天下快进键。西魏丞相宇文泰说,贼兵不过是想声东击西!

事实上,自晋阳一别,高欢因为自己没有拿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气量和远见留下宇文泰而深深自责,也为他埋下了现在的痛苦。宇文泰白白捡起贺拔岳的一支军队,携天子西取长安,与高欢在长江以北形成东西分庭抗礼之势。

算上江左南梁,此时的天下三足鼎立,虽然东魏与南梁和西魏两国小摩擦不断,但对他而言,南梁有长江为天险,在没统一北方之前,是没有足够实力过江的。因此,他采取的战略是“和南攻西”,首要任务,是消灭宇文泰。

宇文泰认为,高欢分兵三路,主力在黄河建造浮桥,意在表明他想渡过黄河,但其用心是想以此牵制我军,让窦泰得以西进,所以应该出兵袭击窦泰,才是破解之法。

但宇文泰的部将大多认为,贼兵就在眼前,而我军却舍近求远,一旦失误必将追悔莫及,因此建议分兵抵御。

只有苏绰等少部分谋士赞同宇文泰的策略,全军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宇文泰返回长安,去问他的侄子宇文深有何良策,实际上也是在考验他的能力。没想到,英雄所见略同。

宇文深也认为,如果大军攻打高欢主力,窦泰前来救援,那我军就会腹背受敌,十分危险。高欢老成持重,而窦泰性格急躁,如果我军派一支轻骑兵绕道小关,奇袭窦泰,窦泰必然全力决战,而高欢却不会立即发兵救援,如此一来,捉住窦泰犹如手到擒来,再掉头袭击高欢,必然大捷。

宇文泰听了非常高兴,一方面认为自己的计谋是正确的,更加坚定地认为应该奇袭窦泰;另一方面也觉得侄子可堪大用。

于是第二天,宇文泰返回战场,果然派出一之轻骑兵奇袭窦泰,将窦泰全军覆没,窦泰自杀。而高欢果真老成,没有发兵救援,只好拆除浮桥撤退。而面对掉头来袭的宇文泰,高欢大军负责断后的大将,一天内砍坏15把战刀,才保障了大军顺利撤退。

高欢的三路大军中,窦泰全军覆没,高欢主力狼狈撤退,只有高敖曹且战且进,所向无敌,一直攻到上洛(今陕西商洛)。上洛城中有人翻墙而出,响应高敖曹。高敖曹便以他为向导,猛攻上洛,却被乱箭穿身。

《资治通鉴》记载“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殒绝良久,复上马,免胄巡城”。光射穿他身体的就有三支箭,高敖曹昏死了好长一段时间,众将士都以为要埋骨他乡了,结果高敖曹醒来之后,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不顾箭伤,连战甲都没穿戴就巡视全城。最终率领全军攻陷上洛。

此等英雄虎胆,气贯山河。战后,高敖曹伤势很重,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就说“恨不见季式作刺史”,意思是我快死了,遗憾的是看不到我弟弟当刺史了。高欢听说后,极度佩服这个汉人将领的英雄气概,立即任命他的弟弟为济州刺史。

高敖曹还想战至最后一刻,继续攻打蓝田(今陕西西安蓝田县),这地方离宇文泰老巢已经很近了。但高欢爱惜将领,就说窦泰全军覆没,恐怕人心浮动,命他迅速返回,而且还说道路艰险,贼兵势大,你独自脱身就可以了。这话让将领听了,那得是多么暖心啊!但高敖曹也爱惜兵士啊,依然奋力拼杀,把全军将士都安全带回来了。

经此一战,高欢对高敖曹更加宠爱有加。高欢本是鲜卑人,东魏也是鲜卑国家,当时汉人普遍受到鲜卑人的歧视甚至欺负,高欢因此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隶,男人为你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纺织,你们为什么还要欺负他们!

有一次,高敖曹和鲜卑人刘贵相谈时,下人传报说治理黄河的民工很多人被淹死了,刘贵很轻描淡写地说,只值一个钱的汉人死了就死了吧。高敖曹听了非常愤怒,拔刀就向刘贵砍去,刘贵屁滚尿流地回到自己营寨。高敖曹下令敲响军鼓,准备攻打刘贵,在别人劝解下才没有发兵。高欢知道后,也没有责怪高敖曹。

不仅如此,高欢在发号施令时,一般都用鲜卑语,但只要高敖曹在身边,就专门为了他而说汉语。所以,汉人因为高敖曹才可以在鲜卑人的统治之下勉强得到敬重。

举报 分享 2022-02-16 10:11:31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