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处死一员大将,为何17年后还能“死而复生”,并救下朱棣一

这员大将就是明初的开国元勋杨璟,曾在攻占湖广、山西等地区的战役中多立战功,被朱元璋封为营阳侯,官至湖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湖南省省长级别。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杨璟受到株连,被定为诛灭三族之罪。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7后杨璟竟然“死而复生”,并出现在了朱棣的军中,还在危机时刻救下朱棣一命,奇不怪哉!

当时,由于杨璟远在北平戍边,因此朱元璋下旨燕王朱棣斩杀杨璟,并灭其三族。

然而,这时的朱棣已萌生不臣之心,接到圣旨后,并没有立即执行,而是找到“智囊”姚广孝商讨对策。二人稍一合计,尽皆认为杨璟忠勇义烈,若能活其全族,以后若有所图,定可成为一大助力。

看来,忠勇义烈之人,在任何时候也会受人尊重与照拂。

因此,姚广孝设下“李代桃僵”之计,也就是找了一个替死鬼,就算蒙混过去了。而侥幸活下来的杨璟,则在朱棣的掩护下,带着族人悄悄来到湖南营阳郡(今永州)一带,尽皆改为阳姓,从此隐居下来。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难怪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能够胜出,绝对跟他的长期准备与谋划是分不开的。

17年后的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面对建文帝推行的“削藩王”政策,朱棣岂甘就范。当时,朱棣根据姚广孝的谋划,提前命令府中将领张玉、朱能带领800百战老卒埋伏在燕王府中。而朱棣和府中官员以及族人则假意自缚于北平府中,静待朝廷官员的“处置”。蒙在鼓中的朝廷官员张昺、谢贵以及张信等人,原本是来负责执行监视逮捕朱棣等人的任务,结果尽皆掉进了朱棣早已挖好的陷阱,并被斩杀。自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帷幕,朱棣、朱允炆叔侄间的大战全面暴发。

杨璟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带着儿子杨洪投奔到朱棣麾下效力。当时,朱棣将杨璟、杨洪父子编入亲卫军中,并给杨璟安排了一个“百户令”的身份。

1402年正月,朱棣采纳姚广孝的“轻装奇谋”,率领精锐绕过山东,越过徐州,抵达宿州,结果却在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被朱允炆的朝廷军队击败。期间,朱棣的北平军与赶来的山东守将盛庸一度曾发生混战,朱棣为激励士气,身先士卒深入前线。当时,一名敌军将领勇猛难当,连杀朱棣身边两名亲卫,并一刀砍向惊慌失措的朱棣。危机时刻,杨璟纵身一跃,迎着敌将的刀锋扑了上去,用自己的性命报答了朱棣的救族之恩。不得不说,杨璟的忠勇之名的确“名副其实”,而朱棣的看人眼光更是“见微知著”。结果,此役北平军战败,朱棣幸免于难,杨璟当场身亡。由于此战发生于灵璧县,因此后世也称此战为“灵璧之战”。

1402年7月13日,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终。17日,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自此,历时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然而,由于杨璟身份特殊,朱棣仅追封其为璟国公,并要求编撰实录、史籍的官员对其生前履历以及功绩等情况不作记载。

但是,杨璟死后,朱棣并没有将其族人灭口,反而准许其子杨洪袭父百户令职。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跟随永乐帝北征,陷阵搏杀、英雄无畏,并多立战功,被永乐帝称为:“此乃将才也!”从此,杨洪镇守征战北地40余年,并由百户晋升为都督。

据《金鸡谈荟》记载,清末时期的水师将领欧阳利见,原名阳利见,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打败外国舰队的人物,就是杨璟的后裔。同时,在镇海抗法保卫战中,被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杨岐珍,则是杨璟之弟杨柱的后裔。

由此可见,仕途之人,忠勇固然重要,但“跟对人,排好队,做好事”则更加重要。作为开国元勋的杨璟,本可坐享荣华,但是却因与丞相胡惟庸过从甚密,差点遭到朱元璋灭族,这就是排错队的后果。然而,幸运的是,杨璟的忠勇之名却颇受朱棣看重,从此搭上了朱棣的这艘巨轮,不但全族幸免于难,儿子杨洪也显赫一时,关键是确保了族人的安全与延续。

举报 分享 2022-02-13 09:02:2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