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陵风雨之胜负难分:秦齐燕赵,他们在战国哪一段时间最辉煌?

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77年,对于秦昭襄王来说,是非常不普通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秦昭襄王和他的对手们进行了一决生死的对决。这些对手,或因天命而亡,或因人为陨落,大部分都在与秦昭襄王的较量中失败了。不过,也有一些君主,他们和秦昭襄王的能力难分伯仲,最终与秦昭襄王打成了平手。

秦昭襄王称西帝之后,信心倍增,继续将火力对准三晋之中的魏国,在其继位的第二十年夺取了魏国的新垣和曲阳。看到秦昭襄王称帝之后,依然志在扩张,齐国等五个国家的君主们为了自保,再次合纵,围攻秦国。秦昭襄王认为此时的秦国还不具备以一对五的实力,于是放弃了称帝,并割地示好。在和谈的过程中,秦昭襄王敏锐地察觉到齐国对宋国的觊觎,以及燕国对齐国的虚以委蛇。一个新的计划顿时涌入了秦昭襄王的大脑之中。

在放弃称帝的这件事上,秦昭襄王认为自己之所以再次妥协,根本原因在于齐国的阻碍和掣肘。于是,自公元前287年之后,秦昭襄王改变了自己的国策,由联合齐国转变为反击齐国,打算从内部大量削弱齐国的实力。然而,齐湣王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反而继续坚持着自己的吞宋计划,发起了对宋国的第二次进攻。志在复仇的燕昭王假意奉承齐国,不但派士兵和粮食援助齐国,还充当恶人,逼迫宋国向齐国割地。

齐湣王以为燕昭王已经忘记了祖辈之仇,欣然接受了燕昭王的帮助。不过,有支持者就有阻拦者,在第三次进攻宋国时,齐湣王受到了秦昭王和楚顷襄王的强烈反对,秦昭王甚至决定攻打齐国,不过最终作罢。齐国没打成,秦昭襄王又再次将战火引向三晋,先是在夏山打败韩军,接着又攻打魏国,逼迫魏国割让安邑。

在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土地之后,秦昭襄王又开始使用外交手段干扰齐国灭宋的计划。当然齐湣王也不是吃素的,见秦国给自己使绊子,他决定将橄榄枝伸向赵国。用陶邑诱惑李兑去劝说赵惠文王。拿人手短,李兑看到齐国如此有诚意,便说服赵惠文王支持齐国。有了赵国的支持,齐军势如破竹,最终消灭了宋国。

宋国灭亡之后,秦昭襄王意识到齐国将对自己的统一大策产生很大的破坏,于是毅然决然,决心用军事力量教训一下齐国。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一面与楚顷襄王和赵惠文王会盟,一面又派出蒙武和蒙骜攻打齐国。齐国的军队由于连年征战,本来就需要修整,再加上被秦军击败,实力大减。趁着秦国联合其它国家进攻齐国之时,燕昭王认为自己复仇的机会到了,派乐毅为联军统帅前去讨伐齐国。齐国为了应对联军,任用苏秦作指挥官,正好中了燕国的计谋,在接连失败两次之后,士气大减。

看到齐国接连失败,秦昭襄王一鼓作气,一面和楚顷襄王联姻,一面向其它国家的君主发誓,自己将不会要齐国的一寸土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向十分聪明的魏冉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竟然趁着打仗的时候私自吞了陶邑,给秦昭襄王惹了不少麻烦。虽然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但是秦昭襄王还是对魏冉产生了忌惮之心。

为了尽快击败齐国,秦昭襄王暂时按下了这件事,和魏王,韩王合作,继续集中火力对付齐国。在这场战役中,齐湣王暴露了自己最大的执政缺陷。一般来说,君主在阵前鼓励士兵,不是用金钱,就是打感情牌。然而,齐湣王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灭族挖坟来逼迫将领,不肯掏出金银,致使军心大失。

不但如此,齐湣王还缺乏秦昭襄王那种应急能力,其它国家都兵临城下了,他还是不肯吐出宋国的土地,分给其它国家。要知道,秦国攻打齐国,无非是担心齐国吞宋之后实力大增。三晋和楚国都是奔着要甜头来的。真正和齐国有仇的是燕国,实力比较小。宋国之地是刚刚吞并的,现在献出,虽然面子上有损,但是可以避免齐国实力再次衰弱。

秦国,三晋和楚国得到了土地,肯定会收兵。燕国没了倚仗,也会不了了之。这种暂时结束争端的方式,我们之前讲到的楚国,赵国以及秦国都会用,其中秦昭襄王用的最巧妙,他割让的时候一般会割让被秦国刚刚吞掉的飞地,既能避免战争发生,又能保证秦国实力不衰。齐湣王作为国君,在危急时刻竟然忘了这个办法,一味图眼前利益,这才造成了其最终的悲剧。

后来果不其然,齐湣王外逃时,前来救齐的楚将淖齿和燕国早走勾结,企图瓜分齐国,最终残害了齐湣王。湣王去世之后,信誓旦旦要救齐的楚国趁着齐国战乱的机会,夺取了淮北之地,一血当年割城换太子的耻辱。曾经和齐国关系不错的赵国,也趁机夺取了阳晋,至此,赵国一跃成为山东六国之首。

齐湣王去世之后,秦昭襄王又将赵惠文王视为对手。秦昭襄王为了快速弱化三晋,一面和赵国握手,一面大力进攻魏国,甚至一度进攻到大梁。不过,赵惠文王可不傻,他心里明白,作为六国新的合纵长和三晋之中的强国,赵国没有理由被秦昭襄王忽视。两个国家早晚会打一场生死之战。

果然,秦昭襄王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凶险异常的会盟条件,用十五座城池去换和氏璧。看起来诚意满满,实际上暗藏玄机。当年,为了一定要和楚国打一架,秦昭襄王扣押了楚怀王。如今的以城换璧之计,更是高明,赵国一旦答应了,最终必然要起兵讨伐秦国毁约。一旦不答应,就给了秦国进攻的借口。

因此,摆在赵国眼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既能避免和秦国打起来,又维护赵国的面子。熟读历史的我们都知道了,最终蔺相如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之所以说比较圆满,是因为渑池会后不久,秦国就再次进攻赵国,夺取了两座城池。

完璧归赵的事情,让秦昭襄王意识到赵惠文王这个对手并不好对付。军事上的打击,宴会上的羞辱都无法激怒这个对手。作为君主,这个人和自己一样冷静又血腥,更可怕的是,这个乖乖鼓瑟的赵王是个杀父继位的狠角色。比起自己,按法律诛杀公子壮那些塑料兄弟来说,狠了不少。

不过,秦昭襄王并不甘心,虽然不能让赵惠文王生气,但是他可以采取老手段,在在外交上孤立赵国。于是,在公元前283年,秦国一面继续攻打魏国,一面和楚国,韩国会盟。并再次夺取了赵国的石城。

赵惠文王依然没有反击,而是进攻齐国,夺取了昔阳。赵惠文王认为自己眼下如果出头打秦国,只会惨败,因为其它国家只会看热闹。他认为,秦国和楚国也只是塑料国家情。事实上,赵惠文王的估计非常正确,楚顷襄王这个人虽然执政能力上稍有不足,但是心思很大。

经过了国人的游说,他不但决定联合其它国家对付秦国,还起了楚庄王和秦武王的小心思,决心威逼周室。周天子为自保,致信楚顷襄王,他认为楚顷襄王一旦攻周就会重蹈齐国覆辙。楚顷襄王冷静下来之后,意识到当年楚庄王和秦武王之所以敢窥伺九鼎,和这二位君主的实力比较强有很大关系,于是只好作罢。

然而,楚顷襄王的志向还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他一面派白起攻打赵国,一面又派司马错攻打楚国,夺取了黔中。楚顷襄王为了摆平局面,只好再次割地求和。

虽然这次损失了两万人马,但是赵国除了防守之外,依然没有选择合纵其它国家。赵惠文王认为,合纵破秦根本是不切实际的,六国每次合纵都会因为秦国的分化而失败。不合纵的话,自己可能会一打六。合纵的话,也还是很可能以一敌六。与其虚假地维持六国之间的友谊,还不如效仿秦国,去进攻其它五个国家,来逐渐积累实力。

于是,战国的土地上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身为合纵长的赵国竟然带头进攻齐国,魏国等国家的,吞并盟国的土地,积攒实力。赵惠文王认为,国家之间本就没有友情,都是利益。与其被背叛之后再被秦国灭国,不如逐年平了这些掣肘的盟国。

在这样的国策的指导下,赵惠文王一面接连攻齐,一面收拾魏国,通过这种方法,为自己积累了决战的资本。秦昭襄王看到赵惠文王不可小瞧,也索性再次和楚顷襄王撕破脸,派白起连年攻打楚国。最终夺取了楚国郢都,完成了弱楚大计。

此时,曾经强盛的齐国正在品尝燕国当年的滋味,实力大减的齐国在新君继位之后,依然不停地被欺负,不是被楚国割地,就是被赵国讨伐。最惨烈的就是和燕国的争斗。由于彻底被燕国人激怒,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池的军民奋起反抗。

公元前279年,田单率领齐国军民,利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然而,在齐国收复失地之后,齐王法章对田单产生了猜忌。他认为田单未经自己允许善待百姓,是在效仿自己先祖田无宇的故事。于是,他一面效仿田单善待百姓,一面又亲近田文,用田文来制衡田单。田文去世之后,其诸子争爵,齐王趁此机会和魏国联手,灭了薛邑。经此一事,齐国再次错过了发展的机会,出局的命运已定。

公元前279年,曾经带领燕国强盛一时的燕昭王去世。他一生将为国复仇,使燕国强大为己任,重视且信任人才。然而,其去世之后,其子逼走乐毅,使得燕国失去了改革发展的机会。燕国再次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自此之后,魏国的魏昭王也相继去世,其子魏安釐王继位。其在位第一年,就被秦昭襄王夺去两座城池。

公元前287年到公元前277年的十年,是战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十年。这十年,对于秦昭襄王来说非常重要且复杂。十年里,他完成了弱楚,弱齐的大计。十年里,他的对手或因天命去世,提前出局,或因人祸死亡,崩于战乱。十年里,战国历史上的人才纷纷登场,他见证了苏秦的悲壮,公孙衍的晚年,司马错的老骥伏枥,蔺相如的机智,乐毅和田单的对决,孟尝君的悲剧结局,以及魏冉由贤臣走向权臣的每一步。

十年里,他和山东六国的君主或战或和,意志坚定的燕昭王壮志未酬,缺乏远见的齐湣王死于非命,接连被攻的魏昭王抑郁而死。至此,目前秦昭襄王的对手只剩下了赵惠文王。这十年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六国之所以败亡,与其君主缺乏远见卓识有很大关系。六个国家没水吃,在秦国气焰嚣张的时候,六个国家没有抵抗住威逼利诱,不是隔岸观火,就是随时倒戈。即使有一任君主励精图治,下一任依然会因为腐败自私而失去发展机会。可以说,山东六国的命运早在这十年,就奠定了。

举报 分享 2022-01-29 10:47:4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