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聪明?能把铜镜做成透光的,至今科学难以解释
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外界,却看不见自己的模样,所以要照镜子。韩非子有言,“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中国人使用镜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黄帝有感于一种十五日一枯荣的异草,铸造了十五面宝镜,各有奇异之处(见唐初《轩辕黄帝传》)。
众所周知,在玻璃镜出现之前,古人一直使用铜镜,古代也叫“鉴”。
西周时期,工匠对铜镜的铸造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周礼·考工记》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的“金”指青铜,“鉴燧”是“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即“方诸之镜”和阳燧,前者用于收集露水,后者是一种凹面镜,可利用太阳生火。
虽说古代科技水平有限,但有不少东西被古人做到了极致。古书记载的一些铜镜,不光工艺高超,还有种种神奇功效。
如汉代的《西京杂记》提到,秦朝的咸阳宫里有一面“透视镜”,宽四尺,高五尺九寸,人站到跟前,照出来的却是倒影,如果照镜子的人手按胸口,则五脏六腑都清清楚楚出现在镜子里,要是这个人想干坏事,镜子里就“胆张心动”,他也就暴露了。
很多古书都提到过秦始皇的“透视镜”,《酉阳杂俎》记载,唐朝时还有人在无劳县(今越南境内)见过,被称为秦始皇的“照骨宝”。
古代小铜镜和女士包
中唐时期的官员李浚在《松窗杂录》中说,唐穆宗长庆年间,浙江有个渔人在江水里捞了一面大铜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吓得把镜子扔了,李浚听说后,几次带人去江中打捞,最终没有找到。
很多同学应该知道隋朝比较有名的志怪笔记《古镜记》,文中提到的镜子更是神奇,镜子手柄上、背面的图案对应十二生肖、八卦和二十四节气等,据传就是黄帝造的一面宝镜,能照妖,能治病,非常神奇。当然,这和秦始皇的“透视镜”一样,都是传说里的东西。
但《古镜记》里还说,那面铜镜有透光的特征,从正面看,背面的图案和文字若隐若现,把镜子对着阳光,图案和文字就会在墙壁上形成清晰的投影,只不过没人认识那些古老的文字。这一点《古镜记》所言不虚,中国古代确实有透光镜,现代考古也发现过。
西汉“见日之光”铜镜
透光镜在古书里出现比较频繁,从隋唐到清朝都有记载。宋朝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他收藏了一个铜鉴,背面有二十个字的铭文,但没人认得。把铜镜对着日光,铭文就投射在墙壁上,清清楚楚。
沈括很惊奇,请教了行家,有人解释说,那是铸造铜镜时,比较薄的地方先冷却,有铭文或者图案的地方厚,凝固时收缩得多,形成了透光效果。
沈括说,道理虽然是这样,但铜镜的正面已经打磨得平整光滑,还能看见背面隐隐约约的铭文。他有三面一模一样的铜镜,加上朋友那里见到的,都一样古老,铭文也分毫不差,但是只有一面铜镜透光。有的铜镜更薄,却不透光。
透光镜的制造技术大约在宋朝就失传了,沈括最后说“意古人别自有术”,意思是古人掌握了某种特殊的技术。
宋元之际的文人周密著有《云烟过眼录》,也提到了一面透光镜,背面是花朵纹饰,投影在墙上,看起来是突起的,非常逼真。周密的三四位朋友都收藏有透光镜,看来流传下来的不少。
透光铜镜效果
此外,《梦溪笔谈》里又提到,“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大致意思是,宋朝之前的古铜镜,如果做得大,镜面就是平的,小的则镜面凸起。因为古人发现凹镜照人大,凸镜照人小,小镜子做平了,就照不了整个面部,于是就做成凸面。根据大小不同,古人通常把镜子做成刚好能照见整张脸,便于使用。
文中接着说,“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凸镜体现的是古代匠人的智慧,宋朝的匠人造不了精致的凸镜了,沈括感叹今人不如古人。不但如此,当时有人得到古代的小铜镜,还要专门打磨平。
铜镜
最后沈括说,“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这句话意思是,古代的匠人技艺高超,到了宋朝,已经是知音难觅。
再说神奇的透光镜,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西汉的铸造技术已经很成熟。然而,金属本身是不透光的,现代考古发现的透光镜曾让科学界大惑不解。
前些年,国内一些专家参照出土文物及相关的古代文献,反复试验后,复制成功了有透光效果的铜镜。东西造出来了,但科学界尚不能确定透光的原理,颇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铜镜的铸造过程中,不同的厚度形成了特殊的金相结构,在镜面产生肉眼看不见的曲率,就有了“透光”效果。
现代科学提出的这种透光镜原理,和沈括的记载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梦溪笔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