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英雄辈出,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戏东汉三国最后的赢家竟然是司马家族,这恐怕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

东汉乱世开局的黄巾军,把天下彻底拉入混战的董卓,讨伐董卓的诸侯联盟盟主袁绍,拿了玉玺想要当皇帝的袁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集团,占据益州、汉中想要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雄踞江东曾想要划江而治的孙吴集团,这些乱世之豪杰,在开局之初没有人会把那个司马懿看在眼里。

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低调、隐忍的司马懿成了乱世的最大赢家。虽然他不是终结者,但他却为他的家族铺了一条道,把司马家族一步步地推向了那个宝座。

分析

司马家族,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后来的司马昭,最擅长的都是隐忍。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机会成为最大赢家的。

司马炎虽然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可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个人魅力,司马炎如果没有家族前辈为他铺垫,想要问鼎宝座那都是不存在的。

可他却成为三国“投机”最大成功者,所依赖的基本上就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消耗。

从时间线上来看,曹魏集团灭蜀汉是公元263年,司马炎称帝是在公元266年,东吴灭亡三国归晋是在公元280年。

也就是说,晋朝是在曹魏灭蜀汉之后才建立的。灭掉蜀汉的曹魏集团,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天下绝大部分的势力范围。所剩下的敌人,只有雄踞江东的东吴一方。

可为了灭东吴,曹魏加上晋朝又用了十七年的时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东吴到底是怎么又坚持了十七年呢?

蜀汉灭亡之后的东吴局势

蜀汉是公元263年灭亡的。此后的曹魏集团占据了蜀汉集团的地盘,对东吴集团基本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

对东吴而言,曹魏集团不仅在财力、人力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曹魏有了多个突破点向东吴发动攻势。如果是多点攻击,即便是曹魏用人海战术东吴也很难抵挡。此时的东吴是岌岌可危的。

不久之后,东吴的统治者孙休死了,替代他的就是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继位之初的孙皓还算马马虎虎,也施了仁政。

但不久之后的孙皓就开始原形毕露了,不仅杀了在他称帝道路上的最大支持者,人性也开始变得扭曲了:

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孙皓只有这两下子,东吴能支撑五年就算是天佑东吴了。可结果是孙皓就撑了十七年。这又是为何呢?

东吴此时出了一个牛人,那就是曾经大都督陆逊之子陆抗,这是一个不逊于自己父亲的“三国二代”;

曹魏和西晋的统治者都不够牛,要是换成牛一点的人,东吴也许能更早的没了。

公元276年鲜卑在西晋的后方作乱,让西晋暂时停止了伐吴步伐,给了他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

当然,孙皓也不是那么的不堪。此人虽然残暴、荒淫,可并非是完全的糊涂君主。

东吴的挣扎

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公元263年,在蜀汉灭亡之前,东吴也曾派遣援兵要去支援蜀汉。唇亡齿寒的道理,孙休是很明白的。但援兵没有到,蜀汉就先没了。

所以,孙吴一方立刻就让支援部队停止了脚步。把支援部队回撤,开始准备进行战略防御。此时的东吴只有全面防御才有可能抵挡得住曹魏。

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1、交州争夺战

孙皓这个人,如果说没有能力那应该是不客观的,这是一个有能力的糊涂人。在他的身上有残暴、好色、贪杯等众多人性上的弱点,可他也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

夸张点说,孙皓的性格底色方面有一些接近商纣王,这是一个好战之人。在孙休死后,东吴发生过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三国末期大事件之一的交趾之乱。

其实,早在孙休死之前,交趾就已经有了大乱的迹象,只不过最后通过一些手段暂时平复了。等到孙休一死,事态开始扩大。

整个交州很快地倒向了曹魏势力。等到司马炎于公元226年称帝之后,交州就成为了西晋的势力范围。这一次的反叛,对东吴集团的打击是沉重的。本就势力不足,如果再少了一块地,那就更容易被敌人所包围了。

于是,孙皓亲自率领军队,与西晋展开了交州争夺战。从战略角度来看,孙皓这次军事行动,属于积极战略防御。

不管孙皓是否真的通晓军事,总而言之,重新夺回交州对东吴的积极影响极大。即便有人觉得孙皓此人穷兵黩武。可交州一战是没有错的。而最终的结果对东吴也是可喜的,交州重新回到了东吴的手中。

2、西陵之战

西陵之战,是后三国时代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最终的结果是以东吴破晋而宣告结束。从战略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次防守反击作战,也为东吴的灭亡延缓了时间。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成就了“羊陆之交”的历史佳话。

可以说,西陵之战无论是从开局还是到进程对东吴都是相当不利的。除了整体的兵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战中,东吴有很多将领都相继背叛。

战争的开局是因为东吴将领背叛而开始的:

凤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

为了夺回西陵,陆抗率军围攻西陵。陆抗既然出手,西晋一方也不会闲着。于是,西晋那边派来了羊祜。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陆抗用了最为传统的军事手段围点打援:

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

当然了,与主动的围点打援不同。这次围点打援不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援兵,他只是为了暂缓敌人的攻势。没有更为深层的战略意义,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为什么要争取时间呢?因为西陵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虽然是由陆抗率军来攻打西陵,但西陵城粮草充足,城防坚固,不是那么好打的。没有长期的围攻,一定会遭遇极大的损失。

可就在这个时候,羊祜的部队抵达到东吴的另一重镇——江陵。此时,对于陆抗而言是难以进行抉择的。

羊祜围攻江陵,是因为江陵重要,他在使用一招攻敌所必救。江陵固然不能丢,羊祜的战术没有错。可此时,陆抗展现了自己的战略眼光。

在陆抗看来,从战略格局而言,西陵要比江陵更重要。一方面江陵的城防比西陵更胜,羊祜不一定能拿下江陵。而另一方面,即便江陵被拿下,只要能把西陵夺回,敌人军不会形成有效的战略格局。

可如果放弃了西陵,而又没有守住江陵,那西陵、江陵就会形成战略呼应,这样对东吴整体格局的打击会更沉重。

之后,就是陆、杨二人你来我往的军事技巧的较量,这与整体战略、战术关系不大,就不做详谈了。二人是互有输赢,虽是敌人,却也惺惺相惜。

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完全影响了战争的走势。东吴遭遇到了第二次的背叛: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背叛”尤其是重要的背叛,这绝对是一件能够改变战争走向的事情。至于怎么样的改变,那就要战争操盘手来完成了。

西陵战场,虽然是羊陆二人的战场,可相比之下,战争的天平还是更偏向于陆抗,只有陆抗才是这次战役的真正操盘手。

遭遇背叛的陆抗,迅速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安排: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相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换防——排兵——佯追——转攻。一系列的操作行云流水,西陵之战在陆抗的操作下取得胜利。

3、最终被灭

西陵之战的两年后,陆抗病逝。其实,在西陵之战刚刚结束,他就退出了军事舞台。

而此时的孙皓因为有交趾之战、西陵之战两次军事战争的胜利,开始膨胀起来了。对西晋发起了多次的小进攻。可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吴主既克西陵,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

综合国力的不济,没有优秀将领做统帅。最后所带来的,就是东吴集团国力无端的消耗,而孙皓也成为了穷步黩武的代名词。

又是两年之后,公元276年,西晋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在羊祜的训练、操盘之下,西晋完全可以对孙吴集团发动攻势。而此时,北方最为不足的水军也完全成型。

可就在这个时候,西晋后方发生动乱,鲜卑叛乱了。于是,攻打东吴的计划只好作罢,西晋要专心解决自己的后方。

等到公元279年,西晋的后方也没有了什么事,灭吴计划重新开启。司马炎派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水陆齐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东吴。

结语

蜀汉灭亡后,吴蜀联盟彻底瓦解,只剩下东吴来独自抗争。

无论是曹魏集团,还是后来的西晋,对东吴而言都是庞然大物。这是综合国力的整体缺失,没有任何的奇谋可以扭转。

此时的东吴,被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三年?五年?别管是曹魏集团或者是西晋的司马都认为可以很快灭吴,没人想到会又用了十七年。

这十七年,在我看来既有东吴的努力,也有运气的成分。

蜀汉被灭,东吴立即展开防御,这是准确应对的第一步。孙皓登基,此人如何先不说,但他能够亲率大军获得交趾之战胜利,重新取回交州,不得不说,这次抗争是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之后的西陵之战,东吴集团大破西晋,这又是一次延缓灭亡之战。只不过西陵之战的事就不好说了。孙皓对西晋频繁发动进攻,这的确消耗的东吴的国力,可即便孙皓不这么做,那还能怎么做呢?

他无法休养生息,他如果不主动进攻,就得防御。穷兵黩武固然不对,可仅从军事而言,这何尝不是无奈之举。

之后,鲜卑的叛乱带给了东吴运气,让他们的灭亡又延迟了四年。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国力的差距不是几点外来运气可以改变的,该灭亡的,迟早还是要灭亡。

举报 分享 2022-01-20 08:42:3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