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三十税一,为何还有很多农民交不起税?

“文景之治”是轻徭薄赋的典型,田税从刘邦的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被历代儒家所称颂。他们经常劝当世的皇帝效仿“文景之治”,把田税降到三十税一,虽然从来没有成功过,但并不妨碍他们将此作为理想。

可是有部分专家认为,文景两帝虽然实行了三十税一,但并不代表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就像现代很多国家也实行减税政策,好处却被大资本家给吞了,文景之治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十税一本身没错,问题在于征税的标准。西汉采用授田制,国家授予每户农民100亩地,而三十税一正是建立在100亩的基础上,不管农户实际有多少田,都按100亩田地来计算。

如果农户只有50亩地,同样要交100亩的三十分之一,实际税负是十五税一。如果有200亩地,实际税负变成了六十税一,显然田地越多税负越轻。

西汉初立时,人口只有一、两千万,地广人稀,每户授100亩没问题。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翻了倍,地却没有增加多少。到了汉文帝后期,朝廷实际上已经做不到每户授田100亩。

根据出土的汉简,有的人家只有20亩地,仍要按100亩来交税,等于是六税一。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如此高的田税,再加上人头税和徭役,一旦碰上自然灾害,农民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所以,在三十税一的表相之下,仍然有很多农民交不起税。

前面已经说过了,田地越多,享受到三十税一的优惠也就越多,谁的田地的最多?当然是豪强和诸侯。刘邦分封诸刘为王,还有大批的功臣和世家,他们手里掌握着天下大部分土地,却只交少得可怜的田税。这种情形是不是与当今的一些国家很像?

荀悦在《汉纪》中批评汉文帝“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这个批评应该说是很严厉了,汉文帝一心行仁政,普通百姓却得不到实惠,豪强们霸占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另一方面,正因为实际田税是按100亩来计算的,所以尽管很多百姓的田地不足100亩,但朝廷的田税收入并没有减少,这才使文帝景帝期间,朝廷有财力平息“七国之乱”,以及抵御匈奴的侵扰。

由此可见,史书上的“三十税一,轻徭薄赋”与“钱粮满仓,串钱绳子烂掉”,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减税谁不会?减税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举报 分享 2022-01-19 11:39:4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