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强大的朔方军,为何能被唐王朝轻松压制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唐朝将近三个世纪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实力强大且具有地域性质的军队。这些军队从唐朝历史的大角度上来看,既是每次于唐王朝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存在,同时也是唐朝中晚期变乱的一个根源。以至于,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唐王朝始终都被骄兵悍将的情况所困扰,并最终被这种情况活活拖垮。
唐朝骄兵悍将所衍生出的藩镇问题,追根溯源的话,还是在于唐朝府兵制于玄宗在位时期的土崩瓦解。当时,在府兵制瓦解之后唐朝为了应对巨大的国防压力,只得采取招募“健儿”的方式来充斥边军,这些募兵制招募来的边军往往也被称为“长征健儿”,而这些“长征健儿”便是唐朝历史上最早的一批骄兵悍将。
历史上唐朝的骄兵悍将,最终在中晚唐时期形成了割地称雄的情况,这中间中晚唐时期的河朔军事集团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中晚唐时期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河朔军事集团,在“安史之乱”后同唐朝对抗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而尾大不掉。因为唐王朝不论是用武力征讨,还是用计谋“销兵”。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都如同铁板一块。
纵观中晚唐历史,便能发现河朔军事集团的长期存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个个例。而河朔军事集团在“安史之乱”中的老对手,即实力强大的朔方军,却被唐王朝轻松的压制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那么,这是为什么?
首先,说到朔方军便不得提到这支实力强大军队的前世今生。历史上的朔方军诞生于武周时期,消逝则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的朔方军姑且先不提,因为朔方军的高光时刻则全部在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的内府军在安史叛军的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而内府军的崩溃,使得唐朝能够依仗的军队,只有当时以朔方军为代表的边防军事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朔方军的实力以及影响力一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代表的朔方军事集团作为支撑,唐朝在当时不但平定“安史之乱”有困难,估计就连收复两京都是一个问题。而朔方军在平定变乱过程中的表现,间接也证明了朔方军丝毫不亚于河朔军事集团的实力。而就是这样强大的实力,同时也引起了的唐肃宗深深地忧虑。以至于,自唐肃宗李亨继位时起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唐朝始终都将压制朔方军作为既定的国策。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朝对实力强大的朔方军所进行的压制,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强大的朔方军能够被唐朝轻易压制一百多年的时间,最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唐朝对朔方军所进行的肢解以及掣肘。根据史料的记载“分朔方之地,建牙拥节者凡三使焉,其余军镇,数且四十”可见,唐朝在意识到朔方军带来的军事压力后,旋即便对朔方地域以及朔方军本身进行了必要的肢解。可即便如此,唐朝皇帝还是不放心,以至于开始不断的扶持神策军,并将神策军布置于京西、京北地区来制衡朔方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朔方军自然就会被唐王朝轻松压制。
除了军事上的原因之外,强大的朔方军能够被唐王朝轻松控制,还在于唐王朝实际控制了朔方军的钱粮供给。当时,朔方军所驻守的边疆地区不论是农业还是商业的发展程度,相较于中原以及河朔地区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一地区的驻军数量却丝毫不亚于中原地区,这就使得朔方军必须依仗于唐王朝源源不断提供的钱粮才能维持下去。所以说,朔方军能够被唐王朝轻松压制,主要还在于朔方军的“脖子”被唐王朝牢牢掐住。如果朔方军的驻地如河朔地区那样富庶的话,恐怕唐朝的历史也就不会有二百八十九年。
历史上朔方军的发展史与衰败史,可以说同唐王朝的历史高度吻合。因为,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不仅只有唐王朝,朔方军在经历了这场变乱所带来的高光时刻后,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则陷入了被压制的困局中。以至于,在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曾经实力强大的朔方军最终沦为了各方势力竞相追逐的属军,最后淹没于乱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