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选择迁都?三点原因,最后一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明成祖朱棣,因在位期间修订了《永乐大典》,故又人称永乐大帝,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文治武功,中兴明君,开创了大明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明史·成祖本纪》:文皇(朱棣)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朱棣这个人很是传奇,同时也颇具争议。从发动靖难到登帝成功仅仅只用了数年时间,在位期间更是文治武功皆颇有建树,深得太祖朱元璋之遗风。但论起“心狠手辣”的程度,成祖朱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靖难时是过一城屠一城,登帝之后更是将建文帝一脉全部赶尽杀绝、斩草除根,基本上是一个不留。

因此传奇大帝朱棣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帝王,手段狠辣偏偏颇有建树,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作为传“奇”皇帝的朱棣,有一件事至今还令众人颇有疑问,那就是为何他选择“迁都北平”?

要知道自太祖建国以来,便选择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南京建为都城,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而且江南女子多柔美,就是美女也多。而相对于当时的北平(今北京)简直就是“蛮荒苦寒之地”,外有边患,内不舒服,朱棣当时到底是咋想的?为什么要选择迁都?

“龙兴之地”易把控

古时之人向来比较封建迷信,简单点来讲就是很信风水。北平这块作为朱棣的封地,十岁受封,二十一岁前往封地赴职,历经战火洗礼十余年,完全可以说北平这块藩地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是完胜南京的,毕竟南京这边还是其幼年时的记忆,北平那边才是其根基!

而且南京作为建文帝的“老巢”,最后被朱棣给“一锅端”了,也就是讲最起码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个失败者的地方,而北平是自己的“龙兴之地”,这才是成功者的地方。因此南京对于朱棣来说完全可以讲是不祥之地,北平才是其“天子气运”降临的国度!(而且在南京还发生了一系列不好的事情)

政治基础更强硬

南京这块地方的建文帝的根基所在,同时也是文人集团的大本营!在这边的江南才子、文人儒士是数不胜数,建文帝朱允炆吃这套,可朱棣不吃。在朱棣的观念中“拳头大才是硬道理”,有兵掌权才是根本。但是南京这边朱棣没有掌兵,换句话说他掌兵了也对这群文臣是没有办法的,总不能全杀光吧?(朱棣也要面子的,他也怕文臣在史料上将其勾画为一个全盘否定的昏君逆臣)

北平则不同,这边的规章制度、官员认定以及种种措施全部都是朱棣的团体任命的,在这边朱棣才会觉得更安全更放心,同时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面他也会更舒心,毕竟都是自己人,有自己的政治基础。偷偷讲一点,在南京其实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朱棣“名不正言不顺”,名为靖难实为逆贼,在哪里朱棣很多决策是很难实施甚至无法实施的,稍不留神还会有生命危险,太不安全。

再有一点,北平这边乃是边境重地,他也怕再派别人过去会造成“拥兵自重”的局面,故还是把这块地方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才是最放心的。后来朱棣即位后选择了削藩其实也正是这个道理,朱元璋把外人的危险全部给扼杀于摇篮,却偏偏没有想到最后是自己的孩子“窝里斗”了起来。

朱棣的战略思维

最后这一点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北平这个位置很特殊,之前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故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交通顺畅,人口众多,进可北伐讨逆贼,退可守京城,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是“金汤之固”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佳!

《天府广记》: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

同时蒙古族更是一直对这片土地是虎视眈眈,要知道元大都对他们来讲意义非凡,他们更是无时无刻不想着夺回这片土地,是大明王朝的边患和劲敌。出于国防的考虑,朱棣选择迁都北平,同蒙古抗衡,占据北方要塞,抗击边患蒙古族,史称“天子守国门”!这就是我们大汉的铮铮傲骨与铁血气魄!

朱棣在位期间曾五次北伐,出征草原,每次皆以北京作为出发地与根据地,可见其对于北平的重视程度!

朱棣为何会选择迁都?放弃这江南温柔乡,去边境那边吃苦受罪?他也是有大智慧的,多少人曾看错了朱棣,其实这位君王咱不讲其人品,单论起功绩是非常伟大的,称之为“千古一帝”我觉得的完全可以接受的,对此,你认为呢?欢迎下方一起评论哦~

参考文献:孟森《明史讲义》、蔡石山《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明史·成祖本纪》、百度百科

举报 分享 2022-01-14 11:01:5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