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芳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又身为外戚,为何却选择了投靠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219),蜀汉前将军关羽挥师北伐,一路上连战连捷,不但将曹魏名将曹仁围困于樊城,还先后招降于禁、斩杀庞德,一时间威震天下,逼得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曹操计划迁都以避锋芒。然而,当关羽因不能击败徐晃率领的援军而撤退时,才发现重镇江陵已被东吴袭取。最终,一代武圣败走麦城,遇俘被害。
造成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便是东吴撕毁盟约出兵偷袭其后方,而守备森严的江陵之所以被东吴轻易取得,则和麋芳脱不开干系。作为刘备夫人麋氏的兄弟,麋芳曾经拒绝曹操的拉拢,选择资助处境窘迫的刘备,并在此后追随其南征北战二十余年。然而,最终他却选择了放弃在蜀汉的外戚身份和元老地位投靠东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麋芳生于东海郡朐县,也就是今江苏连云港一带。据《三国志》记载,他出身于富商巨贾之家,祖上世代经商,累积了巨额资产,以至于光是他们家的奴仆、门客就超过了万人。最开始,麋芳是跟着哥哥麋竺一起为徐州牧陶谦效力,陶谦去世后,他们又一起归附于了刘备。
建安元年(196),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的机会袭取了其大本营下邳,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此时的刘备眼看已经一无所有,但麋氏兄弟却并没有另投其它势力,而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在这笔“投资”的帮助下,刘备再度振作精神,而麋氏兄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尽管此后刘备又数次兵败,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但麋氏兄弟始终不离不弃,麋芳甚至还曾经辞去曹操为其册封的彭城相一职,以示自己追随刘备的决心。平定益州之后,刘备将荆州委任给了大将关羽,而麋芳则在其麾下担任南郡太守,驻守战略要地江陵。从上文的描述来看,首先麋芳对刘备是比较忠诚的,否则不会随其漂泊二十多年;其次,麋芳能够被安排驻守重地,可见其也很受信任,在蜀汉地位不低。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不会背叛的人在关羽背后狠狠地扎了一刀,而追根溯源,麋芳、关羽二人之间的矛盾正是主要原因。对于关羽的个性,《三国志》曾评价为“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也就是对待士兵很好,但对待士大夫们态度则相当傲慢。很不巧的是,麋芳正好就是被关羽用傲慢态度对待过的士大夫之一。
如果仅仅是关羽对待麋芳的态度不好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前者出兵时要求后者供应粮草物资,但后者却没能认真完成任务。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关羽的北伐事业而言,粮草是重中之重,可想而知他对办事不力的麋芳会有多么嫌恶。由于太过不满,关羽甚至表示自己班师后一定要好好治一治麋芳。
站在麋芳的角度看,一个平时就对待自己傲慢刻薄的上司因为自己的失职而放出了“回来就收拾你”的狠话,这无疑是在提前宣告自己即将迎来的凄惨下场。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伸来了橄榄枝。对于麋芳而言,眼前摆放着两个选择,要么,拒绝东吴,等待关羽回来之后惩治自己;要么,投靠东吴,帮助东吴除掉一直以来轻慢自己的关羽。
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即使江陵守备较为森严,但仍然有很大的可能会被东吴攻下。如果选择拒绝东吴,却没能将江陵城守住,那么迎接麋芳的只会是一个更加愤怒的关羽和更加严酷的惩罚。因此,即使麋芳的背叛值得唾弃,但如果从他自身角度考虑,其实投靠东吴的决策也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为麋芳的背叛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理由。据《吴录》记载,麋芳镇守的江陵曾经发生过火灾,一批兵器遭到焚毁,关羽得知此事后表示要追究麋芳的责任,这让麋芳感到十分恐惧,而孙权则在得知此事后对麋芳进行了诱降。
对于这段记载,第一个疑点在于如果真的是意外导致火灾,关羽最多也就追究一个监管不利的责任,身为外戚的麋芳没必要特别恐慌。因此,或许兵器并非遭焚毁,而是被麋芳偷偷卖掉了,也只有做出这种里通外国的事情,才值得关羽大怒。疑点之二,则是孙权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并对麋芳展开了招降,这说明了孙权不但很可能早已和麋芳有所勾结,甚至说不定就是那批兵器的买家。
综上所述,如果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跟随刘备多年的麋芳之所以投靠东吴,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与关羽的关系不佳。在关羽明确表示要追究麋芳供应军备不力之事的情况下,担心受罚的麋芳这才选择了投靠势力更加强大的东吴。至于《吴录》当中的记载和相关猜测则尽管缺乏事实依据,却更加合乎常理,即麋芳背叛的背后还涉及了金钱交易等更加复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