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第一起大功是什么?是光复这片丢失400多年的故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其夹在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王朝之间,为汉文明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明朝建立后,第一件大功是什么呢?这件事情可能有些人会忽略——光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或燕云之地,这是中国古代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其地方在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蓟节度使所辖的燕、蓟等十一州,与河东节度使所辖的云、蔚等五州。
在古代,此处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历朝皆派有重兵驻守。
然而,在五代乱世,出了一件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事情: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于936年反唐自立,为求得契丹的协助,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这可谓是遗祸千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北线面临沉重压力;而塞北契丹人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实力大大增强。
我中原皇帝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显德六年(959年),一代雄主,后周王朝世宗柴荣率军攻辽国,水陆并进,势如破竹,然而却最终因病重班师,最终英年早逝。
而后继的北宋也是受困于此,和契丹历次交锋,但均无法彻底收复这里,最终签订“澶渊之盟”。后来金朝崛起之时,宋朝联金灭辽,一度离光复燕云很接近,但这显然是与虎谋皮,最终别说燕云,北宋连首都都丢了,沦为偏安的南宋。
再后来就是元朝了….
于是,故土燕云,丧于胡尘已经450年。
450年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胡人可以汉化,汉人也可能胡化…
后周和北宋初期北伐的时候,燕云居民,甚至官吏和军人纷纷心向故国,大力协助。但到了北宋末年的宣和伐辽,当地人就已经不满北宋背盟,破坏他们的安定生活了。燕云汉人是地位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宋金辽三方均不信任他们,导致他们有极为特殊的一种悲情意识,所以渐渐形成“只求自保,不信任任何一个政权”的情感,但是,心底里,他们仍然对南方的汉族同胞有一份骨子里的同情。
燕云汉人出现一定“胡化”现象
而在风俗习惯上,这些人也已经有一定的胡化了,既然风俗习惯可以改变,那再过阵子,会不会语言文字也…燕云汉人,是不是可能分化成另一个民族呢?
如果长期下去,这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个时候,明朝北伐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吴王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原王朝历次北伐,没有哪次如此热血沸腾,蒙古铁骑是吧,照样拉下马!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年号洪武,明朝建立,此后,北伐西征开始!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谕中原檄》,吴王朱元璋于至元二十七年(1367年)命宋濂起草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谕中原檄》
北伐大军纪律严明,为了王朝统一,也为雪四百余年国耻,士气高涨,其不杀掠,不扰民,北方民心归附,北伐军势如破竹!
“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第十三·徐达、常遇春》
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按照既定好的“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战略,先后平定了山东、河南,还同时占领潼关,元大都处在孤立的地位。同年五月,朱元璋亲自到了故宋首都开封,商量灭元之事。之后,徐达率大军主力渡过黄河,攻占邯郸等河北各地,同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徐达率大军兵分三路一举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迫使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逃到甘肃,山西尽皆归属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攻入陕西关中等地,攻克西安、凤翔,元将李思齐率部十万之众奔临洮…
…
王师不可挡!一靖胡尘,复我北土!
丢失四百五十年的幽云十六州全复,这一带终于重归故土中原。在大明王朝的统治之下,这里又恢复了汉风,光复燕云之后数十年,这一带又成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明成祖迁都北京)。
杨业,岳飞,刘福通等人,想必也能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