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踏秋,因为重阳节在九月初九,是在秋天,而重阳节又有登高、赏菊花的的习俗,所以也称为踏秋。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古代,重阳节有晒秋、放纸鸢、登高、赏菊等习俗;发展到现代,重阳节又增加了敬老的风俗,以此来提倡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还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