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传承至今,意义深远,今天就来说说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这时候开始下雨了,雨水的量也开始增加。
惊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茂盛。
谷雨:雨造就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立夏:立夏就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作物开始成熟,比如小麦。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小暑: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马上要结冰。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被积雪覆盖。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以惊蛰为例,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就非常重视惊蛰的节气,视之为春耕的开始。一句农家谚语说,“到了觉醒节,锄头不停歇”。
中国北方有句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库满,小仓库流。”古人认为龙掌管天上的云雨,龙一抬头,雨就会加大。这个时候不要错过农时,要及时播种,这样入秋后“大仓满,小仓流”。
在惊蛰这一天,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会举行灭虫仪式,害虫一出来就除,保证庄稼丰收。在一些地区,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油炸昆虫”,这意味着杀死害虫。
“炒虫”不是真正的炒虫,是玉米和大豆。在其他地方,人们在这一天手持燃烧的香烛和艾草,在家中的四角和墙缝处吸烟,以驱赶复活的蛇、虫、鼠和蚂蚁,去除霉味。
在古代,也有吃梨的习俗。“梨”与“李”谐音,吃梨象征远离害虫。当你被节气惊到的时候,刚开始乍暖还寒,空气干燥。人容易口干,梨水分多,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