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gap一年是什么意思 缓一缓不是一件坏事
大学gap一年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间隔一年,本来是指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在进入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之前,有一个长期的旅行或者从事非正式的工作,通常是一年,一般是通过休学来实现的。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间隔年可以让他们在社交和情感上成长,成熟或获得更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在大学里更加成功。
在间隔年,一些学生离开他们的国家去长途旅行,而另一些学生做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为一些非政府组织做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强自我认识,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更好的融入社会。
间隔年不同于短期的短途旅行,也不完全等同于工作旅行。它强调的是暂时跳出原来固定的生活方式,进入另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获得不一样的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迎接未来。
在中国,间隔年不像国外那么受欢迎。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大学教育的方式和中学大不相同。考上大学很难,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拥抱大学生活,开始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以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停顿一年并不容易。
但是毕业后找工作很难,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之间的待遇差异也让大部分人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毕业生身份,让自己变成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和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竞争。
然而,中国的新生和西方国家的新生没有本质的区别。步入大学校园的兴奋和惊喜消退后,他们往往迷失方向,失去学习动力,荒废学业,沉迷游戏。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丰富一生人生经历的重要性。
迷茫的大学生,考虑一个间隔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倾听自己的声音,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大学期间的一个选择。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间隔年呢?
2间隔年其实很常见。目前,大学校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间隔年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作用,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
在一些国家,高中毕业后,人们被鼓励花一到两年时间在国家服务,这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变得更加成熟的机会。
长期以来,欧美精英大学在给学生录取机会时,一直鼓励学生选择间隔年。他们意识到,充满明确活动目标的休息时间将对孩子有益,使他们成为更加专注和精力充沛的新生。
甚至在几十年前,人们出于各种原因选择间隔年:
“他们工作挣钱上大学。他们觉得还没准备好去上大学。他们想在上大学之前确认自己的目标……”
还有一些人大一过得很艰难,于是离开学校去服兵役,获得了生活技能,使他们重返校园后能够茁壮成长。
据统计,2.2%的美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有一个间隔年,15%的澳大利亚学生和超过50%的挪威、丹麦和土耳其学生有一个间隔年。
在间隔年,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包括工作、服务、旅游、学习一门新语言等等。
你在高中时是一个成绩不好,缺乏动力的学生吗?
还是说成绩虽然好,但是累坏了?
如果你属于这两类学生,你可能会受益于间隔年。
一般来说,个人成长和成熟的需要以及从疲惫中恢复是学生寻求间隔年的主要原因。
这些学生已经完全不知道如何继续他们的学业。他们大概对是否继续深造,包括自己的专业,充满了迷茫。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他们继续以高中的方式学习,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考验。这也是何大一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
对于他们来说,通过间隔年,可以很好的从高中繁忙的学习负担中恢复过来,通过这一年的经历,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想学什么样的专业,要么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要么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实践为指标指导他们的学习。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选择间隔年的学生一般都能提高平均成绩(GPA),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
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渠道很多,当然是不错的选择。然而,这些成本通常是有限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赚到生活费,学费等。通过自力更生,有助于解决贫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间隔年也可以促进社交技能的增加和发展。
2015年,一项针对有间隔年的学生的调查显示,81%的学生表示会向他人推荐间隔年。提到的最大好处包括: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与其他地方的人建立关系,与同龄人建立关系。
事实上,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原本处于相对封闭、单一的高中生活,面对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学环境,大学生普遍不适应,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导致的心理压力。
在间隔年,通过旅行,社交活动等。,大学生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更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年的大脑发育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间隔年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还包括提高目的感、心理恢复、开阔视野、增加主动性。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已经有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或注意力不集中(ADHD),那么间隔年一般可以用来恢复身心健康。
作为父母,你可以和你的孩子坐下来,评估他们是否准备好上大学。虽然父母总是更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对于一个有一定心理困扰的孩子来说,坚持让他上大学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挑战。
因此,安排一年左右的心理治疗,加强孩子在工作或志愿服务中的应对能力,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